搜索 搜索
网站地图 RSS订阅 TAG标签 会员中心 新搜索
道德知音 资讯讲座:  |  新闻资讯  |  专题讲座  |  读书频道  |  诗文赏析  |  知音电台  |  道医养生
修学资料:  | 
文字道理  |  修学日新  |  慧性教育  |  经典教材  |  修真词典  |  知音问答
社区服务:  | 
知音论坛  |  知音社区  |  视频展播  |  历史照壁  |  德慧智教育 |  在线书院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道德知音网版权所有;转载时,敬请注明出处"道德知音网"和作者。自行修改内容者,文责自负。联系邮箱:daodezhiyin@gmail.com。

热点滚动:
返回首页

老子《德道经》与《道德经》第一部分:老子的传世版本

时间:2018-05-24 11:03来源:未知 作者:海底金 点击:
老子《德道经》与《道德经》 三正讲堂讲座 熊春锦 2016 12 31 大家下午好! 这次非常荣幸来到三正书院,向大家汇报我研究、学习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点体会。 张院长给我的任务,是讲一讲老子的《德道经》和《道德经》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内容加以梳理。围绕这个命
老子《德道经》与《道德经》
三正讲堂讲座
熊春锦
2016 12 31
 
        大家下午好!
这次非常荣幸来到三正书院,向大家汇报我研究、学习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点体会。
        张院长给我的任务,是讲一讲老子的《德道经》和《道德经》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内容加以梳理。围绕这个命题,我们既要涉及到历史、哲学,也要涉及到修身文化。从老子五千言的出现到它的演变,来感悟道和德,以及如何真正地将中国传统道德根文化的内涵贯彻实践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对我们世界观的确立,对人生观的生成、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人生观转道生观的确立,进行一个初步地探讨。
        一、老子的传世版本
        ㈠竹简版与帛书版
        大家可能在这方面都有所研究。其实,老子的版本在历史上是比较多的,最著名的有郭店楚简的老子、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版的老子,其中郭店楚简的老子是用竹简的方式进行记载的。
         图1郭店楚简《老子》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老子》。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年代,判断竹简本的成书时间为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不晚于公元前278年)。整理者根据竹简形制及长短不同,将简文分为甲、乙、丙三组。简文存2046字,章次安排与通行本《道德经》大不相同,部分句子与通行本差异很大。郭店楚简,出土时业已散乱、残损,虽然依据竹简形制、抄手的书体和简文文意进行了分篇、系联,但已无法完全恢复简册原状。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为刘邦称帝后、刘盈、刘恒为帝前抄写。甲、乙本皆分二篇,《德经》在《道经》之前,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研究认为,乙本缮写的时间比甲本大约晚26年,乙本对原文有多处篡改,甲本保留着经文中老子自己依据幾学的目析法、喻析法、辟析法、幾析法而创造的29个修身密学汉字。
        中国古代的文化有个特点,即口口相传在先,背诵在先,然后再进入文字的形成与记载。而文字记载的载体,最早期是泥石版,就是泥巴和上稻草形成一块泥板,在上面进行记录。后来逐步地发展到在竹简上进行记载,然后皇家开始出现了用帛书记载,就是绢帛上面进行记录。这是人类文化在纸张出现前的不同形式载体,近代才出现电子记录的发展脉络。
        在这个脉络之下,两千多年来老子的五千言同样经历了不断地发展阶段和变异的过程,拿到今天来看,老子的版本就显得非常多。其中,从郭店楚简老子版本的研究和帛书版老子研究中,我发现帛书版本的老子五千言更接近原著作者的本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展开历史来进行论证。帛书版与竹简版两者之间,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帛书版肯定是在后面,它的价值不如竹简版。其实并不能这样轻率地依据文字的载体作出这种定论。因为帛书版老子五千言和《黄帝四经》的记载,的确有一个先在竹简版上记录下来,然后才演变到在帛书版上面记录的过程。帛书版《老子》        《黄帝四经》的内容是否因为不是竹简而晚于竹简版成形?竹简与帛书都只是文字的载体,并不能决定所承载内容本身的先后时间。
       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也就是说,从秦朝、西汉一直到东汉前期这个期间,主要的文字载体都是竹简。到了汉朝的时候,特别是在西汉时期,在皇室与贵族群里面才开始出现了用帛书来誊转老子的五千言和《黄帝四经》,那么誊写转抄时对竹简本的优劣、版本先后时间的选择,就具有自主权而产生内容上差异性。
        ㈡帛书版的重要文化价值
        甲与乙两种版本的《老子》同时出现在马王堆帛书中,说明版本的权威性与珍贵性,是皇室与贵族通过对竹简本进行筛选以后选取最接近原始版本以后所特制的版本,而且因为社会流传的竹简本内容不同,慎重地一并收集,并且保持原貌地分为两种版本一起收录抄写成书。
        西汉长沙王,早年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后分封为轪侯。马王堆汉墓是利苍的家族墓地,属于典型的外姓分王,也是唯一的刘氏家天下、各地分王中的外姓王。现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二号墓主人便是利苍。
而且在汉代建国初始,秦末之乱进入汉初之治,在这一轮的乱与治的周期律循环中,刘邦在治国上面采用的治理思想是回归黄老文化,所以黄老文化的应用贯彻在整个西汉时期的前半阶段,给整个汉朝带来了治理的辉煌阶段,一直到汉武帝才开始降下帷幕。汉王朝这段辉煌的历史,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实际上是得益于以老子和《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文化在皇室与贵族当中的推行和应用。长沙分王墓中帛书的发现,也无可辩驳地佐证了当时黄老文化的应用地位与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以后,当时主要是由窦太后主持黄老文化在皇室的应用。而皇室不仅仅是在京城应用黄老文化,分封在各地的刘姓封王也在积极推行应用黄老文化,包括分封在湖南省的唯一的外姓王也在应用,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颁发竹简版本的《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以及《易经》的一部分。汉朝建立之前五百多年的战乱当中,散失在民间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皇室的努力再一次把它们收集起来,并且作为整个皇室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皇子、皇孙们当中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当然,上行下效,上有好之,下必甚之。贵族群体中也必然收集各种版,誊抄互传学习蔚然成风。不避讳刘邦之“邦”的甲本,应当就属于地方贵族早在汉王朝正式诞生前所持有的竹简本上所转誊而来。
帛书版《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是1973年在湖南的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这是全国唯一的考古发现成果。因为二千年以来,《黄帝四经》在汉朝时突然凭空消失了。因为什么原因消失亦不得而知。但是历史在1973年突然一下子打开了时间的胶囊,把《黄帝四经》推到了我们面前。所以,众多史学家、考古学家对此进行了考古研究。当然在研究的同时,专家也发现了其中老子五千言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就称之为甲本,另一个版本称之为乙本,而甲本和乙本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甲本和乙本并存,说明当时分封的长沙王王与贵族还是尊重历史的,同时把他们收集的两种《老子》加以整理,在帛书上撰写下来,因而得以流传后世。
        《老子》甲本在历史上的消失,官方认可的乙本也出现流变,以及《黄帝四经》突然失踪,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发生的突变,由于他对黄老文化的忌恨,特别是对他的祖母窦太后在小时候连着杀了他的两个儒生发小,所以他登上帝位以后采信了儒家学说,而对黄老学说开始边缘化,甚至进行了大清除。所以当窦太后死后,在他的一道皇令下,众多封王那里储存的有关黄老文化竹简版的历史记载都被收缴销毁。所以,后来历世历代全国各地发掘出来的坟墓中,再也没办法找到类似于湖南这位外姓王坟墓里面所保存的老子五千言和《黄帝四经》,包括《易经》的一部分内容,等等。其中,《易经》还是未经孔子编修的《易经》。在短篇经典中,还包括《五行》《九主》《明君》《德圣》等重要篇章,这一批文献的原生态价值不容轻视。包括养生方面、内功修炼方面的大量内容,都是在后来的官方记录中找不找到的内容。这也说明了在历史上统治者对于祖先文化典籍的进行过有计划的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在认识是帛书本价值高还是竹简本价值高的问题上,我觉得应当是帛书本的价值高。因为当时真正能用绢帛来撰写古代经典的,只有皇室或者封王以及贵族们才拥有这样的权力和资本来进行这项巨大的工程。以绢帛作为文字的载体,成本代价高昂,在历史上并未形成普及应用的社会现象,而就在很短的时间内,由于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竹简与绢帛记录的方式就被纸张转载记录所迅速取代。
        因此,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认识老子五千言的时候,应当首先把这点认知建立起来——虽然竹简记载方式出现的时间在历史上是优先的,而帛书本的方式出现在后面,但是由于皇室以及贵族群体掌握着强有力的社会资源,他们将历史上最优秀、最可靠的竹简本内容重新择优誊写在帛书上作为教材进行上层社会中的流传,这种解释靠近真实历史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从历史的沿革和变化上去推导和发现老子五千言到底应当以什么蓝本为准。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我们还可以从文章本身的结构上面去发现众多端倪,从而找到老子五千言到底是应当以通行本的《道德经》为蓝本,还是以帛书本的《德道经》为根本,来认知道德根文化,真正走进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井泉当中去汲取最原始的营养。
        ㈢《老子》版本对比
        汉代以后老子出现了众多的版本,历史上流传最广的《老子》版本有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两种,以及北京大学从国外收藏回来的西汉竹简的《老子》等等。
史上记载,汉文帝曾向隐居河滨的河上公请教,得授《老子章句》二卷。此说为后世官方主流说法,“得授”之说颇有正统师徒传承溢美粉饰之嫌,是否真实尚待史料确证。该书分为《道经》《德经》二篇,《道经》三十七章为上篇,《德经》四十四章为下篇。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是北京大学于2009年接受捐赠的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研究推测竹书中的大多数可能抄写于武帝后期(此推断不太靠谱)。北大汉简《老子》经拼缀后共有完整简218枚,保存近5300字(含重文),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阙文仅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其中还保存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相当于通行本《德经》,“下经”相当于通行本《道经》。德经篇为上经而在前,再次证明《老子》在汉代即被皇室人为性地编修颠倒篇序,而篇序的颠倒以及内容的编修,都并不是发生在西汉的早期,而是在汉武帝时期。
        这些我都经过了一番研究,感觉到它们远不如马王堆帛书版本更可靠、更可用。对比帛书《老子》与通行本《道德经》的文本,通行本《道德经》不仅颠倒了《德经》与《道经》的篇序,而且通行本《道德经》对帛书《老子》的改动多达700多处,导致原文350多句话中有160多句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仅因避讳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昭帝刘弗5个皇帝的名字而产生的变异就达100处之多。
        这十多年,我在全国各地,包括海外,都是应用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进行诵读经典的教育,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应用在家庭,家庭变和谐了;应用在病人的身上,病人的疾病容易康复了;应用在学生身上,学生的智慧提升了。这都是得益于帛书版本老子五千言的结构格局,它的语言结构、文字结构、章句构篇等等各个方面,都含有字、词、句、章“音韵学”的奥秘,以及可以通过诵读的声乐(樂)而再现出这些“音藥”的特点。
        在版本对比上,目前社会上对到底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争论得比较多,但是帛书版本非常肯定的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对此战国春秋时期本身就有一个不可辩驳的历史铁证。《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二篇是对《老子》的重要注解与阐释著作。韩非子在他的《解老》中,对老子的原句进行了大量的引用,同样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解老》先论述“德者”,然后才论述“道者”。《喻老》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分别解释了《老子》十二章,其中《德经》八章、《道经》四章。这样的排序本身就体现出一定要通过修德才能进入大道的思想与境界,而不能仅仅凭空地坐而论道。
        《道德真经指归》,也称《老子指归译注》,为西汉末年严遵所著。作者把《老子》经文分为七十二章,《老子指归》卷之一的顺序是《上德不德》篇、《得一》篇、《上士闻道》篇等,《道可道》篇则在《老子指归》卷之七。
        但是在东汉以后到魏晋时期,由于受到通行本《道德经》的影响,坐而论道的现象比较普遍,而真正地在身体之内进行实证以德进道的《德道经》逐步地在社会上消失了。而社会结构,也同时完全进入到“忠信之泊”的常道意识形态文化哲学时期。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重新站在历史的角度、学术的角度上把它校正过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用好我们古代圣人的智慧,从他们的经典著作当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为我们自身的健康服务,为我们的智慧服务,为我们命运的改变而服务。在这点上,老子当时的学生文子留下来的文章中也同样佐证了这一现象。所以,我们在这些版本对比上,也可以看出到底应该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因为在汉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水岭,它是性识晢学文化、慧识悊学文化消失以后,智识哲学文化短暂出现以后,就迅速过渡到意识哲学文化形态的转折期。汉代造成了众多道德根文化从主流文化阵地中消声匿迹,特别是黄老文化中的经典巨著《黄帝四经》的突然消失,以及老子五千言大量地被篡改、编修,影响了二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大道文化方面的认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是精神文明正常生理状态,相继下滑到“去性从心”而丢失性识“晢学”,以及“去心从脑”而进入慧识悊学,再到“去脑质从脑皮”而彻底跌入意识哲学,长期在常道意识层面,应用左脑皮层而生存发展。对于道德根文化的认知,逐步淡漠而抛弃,盲目而丢失。在实证上由于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隐退深藏,修身实践理法缺失。修身一词丢失内核,沦为有名无实的空头口号,就像丹经里面的一句话: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因为论修身者多如牛毛,修身实践培贤育圣成空谈。
        这一现象恰恰就是得了汉武帝的意、中了汉武帝的计。为什么说汉武帝反对黄老文化呢?到过陕西黄帝陵的人都会看到一个现象:在黄帝陵的陵墓前面有座升仙台。这座升仙台是当年汉武帝带兵西征回来途经黄帝陵时,命令他的三万将士每人用铠甲装了一兜土,把土全部抖在黄帝陵墓碑的前面,堆成了一座小山。他为之取名为升仙台,第一个目的,是显示他比轩辕老祖黄帝更伟大;第二,就是断绝中华民族道德根文化的主脉,切断中华民族发展与人文之祖黄帝之间的联系。
        因为稍微懂一点堪舆、风水的人都知道,坟墓的墓碑之前称之为明堂,明堂应该开阔明亮,炁(气)流能量丰富,藏风纳气。黄帝陵的风水本来极佳,但是却被汉武帝由于对其祖母的报复、对黄老文化的仇恨,故意人为地破坏、压制了。由于汉朝是以孝治天下,他不敢也不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他的祖母窦太后进行报复,相反却拿我们华夏子孙共同的祖先、人文始祖黄帝进行个人的家庭仇恨报复。这就造成了通过他的手,不仅收缴了各个封王手中的《黄帝四经》以及老子最接近原版的五千言,而且对道德根文化、道家文化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编修清剿。
我在陕西省讲课的时候提了个建议说,如果你们哪个省委领导有胆量把这个升仙台移开,对中华民族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而且现在科技水平很高,可以整体搬移,既不毁坏它,但是也要使中华民族人文之祖陵墓的明堂重新开阔起来,正能量重新恢复,那就是民族之幸善莫大焉。
        整个桥山左青龙、右白虎,后面的靠非常完整,前面的曲水与“照”也令人赞叹。唯独这座坟墓前却堆起了像一堆屎、一堆粪似的升仙台,阻挡住了中华民族祖坟的气运,影响着国家健康发展的运数,所以要从全息观来看,的确应当把它清除掉。
        从这个现象,我们再来看汉武帝的所作所为,他的确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当然,造因者必然被因所困,他个人的一生也是受到了极大的现世报应。如果你们注意历史就知道,汉武帝的晚年挺凄惨,整个族系被蛊毒之惑所害,皇宫里面闹起蛊祸来了,结果他亲手把他的子孙全部杀干净,只有一个独苗还是天道慈悲,在宫外被留下来而未被株连灭绝。这点福德还不是他个人留下来的,而是刘邦他们几代为帝者长期应用黄老文化治国留下的一点善根,这才得以把汉朝延续下来。通过这些现象,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文化,违背了天道自然规律,人为地去破坏自然法则,那就必定要承受一定的报应惩罚。
        所以,透过这一系列的现象看本质,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应该高度重视对帛书版本的研究。也就是说,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这个历史时间胶囊一打开,它所揭示出来的完整的《黄帝四经》、老子五千言的记载,应该为汉代以后通过人为编修的根文化系统重新进行正名、捋顺,这样才能使我们近代的文化复兴找到民族之根。帛书版本是一个完整的根、健康的根,没有被篡改、被编修的根。
(责任编辑:海底金)
版权声明:本文章来自道德知音网,文章网址http://www.daode.biz/html/lecture/jichu/20170525/941.html请转载时注明!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